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之天启帝国在线阅读 - 453章 发展战略

453章 发展战略

    关于流民,并不止是朱明王朝一家才有,但大明的流民,绝对是自秦以来各个封建王朝中最为严重的。

    有明一代,流民问题始终都是大明王朝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按时间线划分,大致则可分为洪武至宣德,英宗至嘉靖,最后便是隆庆开关后一直到现在的天启朝。

    除洪武至宣宗时期的大明正处在国力上升期外,其余时间内的大明朝,不仅要面对南倭北虏的两相侵害而造成的北方边境逐步缩水至长城以南,还要应对本应富庶的东南地区遭受极大破坏。

    再加上自嘉靖以来,大明的内部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峻,以皇帝为代表的的藩王、勋戚、官僚和宦官集团通过钦封、奏讨等方式,将封建中央集权下的土地剥削已经发展到了历代王朝中的极致。

    朱由校虽极力推行国家工商业,但受困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窘迫的财政,除了东南、闽浙等少数本就手工业发达的省份倒是吸纳下了大量本省及周边的流民和剩余劳动力,像河南、山东、陕西、湖北等地仍有数以百万计的流民仍待安置。

    针对以上种种,大明中央政府和朱由校本人不仅拿出了大量人力财力去解决,但最根本的土地问题和温饱问题不仅拖累了地方与中央的财政,大量流民与本地农户间的人地矛盾也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所以不仅是一个西北,眼下其实是整个大明都面临着明明有着大量剩余人口,却无法尽快转化为发展工商业的内动力的问题。

    换作其他皇帝,要么采取就地附籍,要么就是遣返故地,当这一法子失效,便会采取武力镇压等极端手段。而一旦镇压不成,官府便会进一步的妥协和退让,原本崇祯朝在面对流民起义时的剿抚间摇摆不定,便是朝廷对地方流民逐渐失控的一个过程。

    可朱由校毕竟深知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像前阵子徐光启和李之藻说的那样,如果没有庞大流民群体作为各大厂矿的劳动力,大明想要进一步发展工商业简直就是举步维艰。

    而在大明这样一个完全由地主阶级为统治框架,以封建小农经济为主体中央集权的社会,朱由校正在以近乎霸道且不讲原则的方式正在企图强行扭曲整个社会结构,进而完成国家资本的原始积累。

    如果这种强制性的改革发生在王朝建立之初,因生产资料本就急需再度完成分配,相必无论是改革还是推动社会进步都将是极其容易的。

    但眼下的大明,不仅人地矛盾和土地兼并达到了历代之最,建立在土地剥削下的封建经济也已经达到了历代封建王朝的极致。在这样一个各利益团体、各社会阶层都十分稳固的社会结构中想要施行改革,饶是他小朱皇帝的头再铁,可想要在不去大破坏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达成目标也属实是难上加难。

    再加上朱由校肚子里那点可怜巴巴的墨水,就算他多想死几个脑细胞,也是没法子来给眼下的烂摊子来解套。

    不过朱由校虽然一肚子黑水儿,但作为他身上仅存不多的优点,起码他在认怂这件事上还是态度端正的。

    知道自己解决不了当下困局,那么这件事就该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办,反正他现在是皇帝,凡事只要给出了目标,那么结果便叫臣下们去头疼好了。

    可屋内的众臣无论是阁臣、军机还是总理衙门属官,这些人受历史的局限性所限,虽然七嘴八舌地向皇帝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但这些法子就连朱由校听了也是连连摇头。

    朱由校倒是没有历史局限性,也知道大明当下和后世数百年华夏大地的问题所在,但知道归知道,要是一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朱由校都不敢保证,自己是不是还得跟崇祯一样会自挂煤山。

    眼下的朱由校面临的局面也并非当初,那时大明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正被一家独大的东林集团压制得喘不上气;在党同伐异的指导思想下,齐、楚、浙、宣等党不仅需要抱团,还得投纳在代表皇权的阉党门下才能与东林诸公比划了个平分秋色。

    正因东林党的势力太强,给其他各势力团体的压迫感实在太强,朱由校才能团结了一切所能团结的各方势力,并强行拔高了军方与勋戚的地位来充作围剿东林的主力。

    如果说东林党灭亡于势力太强、对皇权和其他势力的逼迫过甚;那么现在朱由校面对的困局便是不好协调自己扶植起来的各方势力。

    原本的设想中,朱由校都是要优先发展北方或西北的,当通过工业优势逐步拉齐南北差距后,朝廷才会进一步向外开拓国土,再利用南方长江航运和沿海航运,打开大明海上贸易的新局面。

    可以说朱由校的设想很理想也很丰满,但现实这个小娘子却实在是生得骨感。

    一来他压根没想到自己左捅右怼的一通cao作下能这么快把女真赶进死胡同,二来他实在是没想到大明的北方会糜烂如此——当老百姓连活下去的口粮都没有时,盲目去谈发展工业简直比扯淡还扯淡。

    所以大明现在的新式工坊除了北直隶,便只在山东和东南沿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余如陕西、山西、河南、两湖等地,依旧还是在大力兴建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虽说矿场、窑厂也建了不少,但这些厂坊更多还是为了支应西北防务,对民生的促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其实朱由校大可以不去理会这些,毕竟大明现在可不是底子薄,而是压根就没有底子,这么一个底儿掉的国家,完全没有必要去考虑什么平衡发展。但朱由校就是这么个偏执性子,要不是因为这点偏执,他也不会短时间内就放弃了拿钱跑路的想法去跟东林党死磕,也更没必要一次次顶着朝臣的死谏,以头拱地的与这帮伪君子死缠烂打。

    在他看来,大明如今虽面临危局,但这也是大明和整个华夏重新崛起的最佳契机。而大明若想崛起,除了谋求海洋权益外;重新打通西域,获取中亚霸权,进而控制欧亚陆桥,不仅符合大明的战略利益,以后世的角度看,也更加能够保障整个华夏的能源安全。

    这一切的前提,便是西北数省要有足够的能力来为这一谋划提供充足的兵源和物资,这样不仅能极大地缩短补给线,西北日后也会再度成为自唐以来的大明中心,这对整个大明的国防安全也同样具备战略意义。

    而朱由校之所以暂缓谋求海上霸权,最主要的原因实在是海军太烧钱了;再加上海军的成果绝非朝夕可见,大明如今除了要与南洋的西班牙、葡萄牙还有台湾的荷兰人进行贸易外,剩下的诸如朝鲜、倭国等弹丸小国,大明还用不上倾尽国力去打造一支横行大洋的舰队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朱由校这才下定决心,在蒸汽机能够应用到战船前,大明都会维持近海防御和保持远海威慑的基本海军思路。最好是铁甲战舰下水并形成战力,大明再以降维打击之势给那些泰西番子好好上上课,顺便也告诉告诉他们究竟什么才是“圣人教化”。

    虽然大的方向有了,但怎么做才能摆脱眼前局面又实在叫朱由校头疼不已,看着底下的群臣还在滔滔不绝,他只觉得脑袋嗡嗡的已经更不灵光了。

    一群和尚,竟没一个会念真经……

    “咦?这和尚……念经……哎唷!怎么就把这茬忘了!”

    提起外来的和尚,朱由校一下就想起那群被自己丢在福建去修炮台的美第奇家族成员,也不知道这么久了,这群人究竟死的还是活的……最好是还活着,别管这经能不能念下去,要是都死了,那可就连这群外来的和尚都没有了;那他小朱皇帝岂不是又要自己摸石头过河了?这要是能过河还好说,万一一个不小心再伤到自己,那岂不是得不偿失喽!三斤九两的大明之天启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