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之天启帝国在线阅读 - 第264章 被催生的皇帝

第264章 被催生的皇帝

    如东县的灶户暴乱在徐文爵的血腥镇压下最终被消弭于无形,随着一袋袋粮食被发放到百姓和灶户盐民的手中,原本因恐惧官府秋后算账的灶户们也逐渐安顿了下来。

    朱由校和两淮各级官员都明白,想要真正根除盐弊,最重要的就是根除大小盐商与官府勾结的途径。这一点上,朝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眼下最要紧的,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在安抚民心、恢复两淮各盐场的生产上。

    有徐文爵背锅,这场杀戮过甚的帽子怎么也扣不到朱由校的脑袋上,再加上皇帝及时调拨了大批粮食赈济灾民,又能割发代首检讨己失,两淮地区的百姓只会念天子的好处,御史言官们的嘴也被堵了一个严严实实。

    于此同时,各盐场巡检司、护漕兵、卫所兵齐齐出动,全面接管了两淮各州府县衙的城防和治安,接下来的数日,各地官府并未如百姓预想的大肆抓捕参与作乱的灶户和盐民,而是派出了一小队一小队的官兵,在各个村镇和大小要道上,贴满了一张张的安民告示。

    两淮盐务事关国朝稳定,即便有人参与作乱,有如东县的这一场杀戮也就足以震慑人心。所以,两淮各级官府的任务除了镇压趁机作乱的宵小,更多的精力全都投入到了安抚百姓的事情上。

    盐运使司重新制定了盐课标准,百姓不再以像以往一样以盐充税,灶户们只要按照盐场的检验标准制出了盐,各地盐场全部统一收购,一收一卖全以白银结算。

    收购价格则由使司衙门、内官监在户部的监督下进行先行评估再奏请内阁,每年的收购价格全面公开,买卖间的计量器具全由工部提供,尽量减少官员可能从中克扣的环节。

    于此同时,盐运使司衙门一次性开设了八家官营盐场,工部更是引入了一些机械工具来提高官营盐场的生产效率,而灶户们一旦进入官营盐场做工,不仅能脱了灶籍,每月还能在盐场领上一份米粮。当然,要是想叫全家老小过得舒坦些,还得按着盐场规矩,每日老老实实的做工制盐,这样除了那份糊口的米粮外,每月领的薪俸可比以前苦哈哈的风吹日晒要赚得多了。

    公私合营,公私并存,配发股份,朱由校所能想到激发这种类似国营企业的全部招数都会一点点的运用到全国食盐生产上。

    而好多人没发现的是,无论官营还是私营盐场,他们背后都有一个最大的股东——皇室。

    朱由校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虽然还没儿女,可如盐、铁、军工、造船、开矿这些在后世一听就能大把搂钱的买卖他是一个都不想放过。当然,与封建皇帝只知道压榨百姓相比,朱由校对大明百姓还是存着善心的,至于剩余价值,他也只能寄希望于大明能尽快造出一些能够全面提升生产效率的机械来进行规模化生产才好。

    “嘿嘿!就算不当皇帝了,老子也要做这个世上最大的资本家!”

    捋着下巴上的胡子,朱由校很是满意地看着李永贞呈报上来的一份份文书。

    大明好!封建皇帝好!巧取豪夺都夺的这么名正言顺,不错,趁着大明的商业、商人还没全面崛起,趁着各项法律还不完善,自己哪有道理不大搂特搂。

    以后也不止是大明,海外自己也要多搞几个垄断财团;银行和什么各种乱七八糟的公会结社的也要搞出来,哪怕几百年后自己的子孙被赶下了台,想来靠着巨额财富和对世界资源的垄断,他们也能踏踏实实的“维护世界和平”吧!

    深知后世的资本有多么恐怖力量的朱由校虽然在玩儿资本上绝对是个白痴,但替子孙后代好好攒钱,多多拿地,多占资源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他还是一定会大做特做的。

    而朱由校这么做,除了有延续自己血脉传承的那点私心,还有受后世那几本著名或非著名的经济战“名著”影响,他深感经济战、货币战这种无形战争不仅成本低,与军事战争相比,经济战不仅能摧毁敌国经济,还能在无形中用经济、金融捆绑的方式充分发挥资本的力量暗中控制一个或数个国家的政局。

    即便自己以后留在大明的血脉湮没在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被彻底觉醒的民众当做大山给推翻;只要自己努努力多生几个儿女,无论叫他们在外海建国,还是暗中cao纵资本来掌控世界走向,只要他们别太浪,这诺大的家业还是足够他们好好折腾的。

    不过,这些还只是大脑中的一个想法,真到实施那天,还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毕竟这个时代,大炮和刺刀才是真正的真理。最关键的是,他小朱皇帝还没个一儿半女……

    一想到子嗣问题,朱由校也是头疼,自己的身体无论是老毒物马乾还是太医院的那群御医,在多次会诊后都说没有问题,可朱由校最大的问题就是身边的女人太少,他又不想做种马。所以,现在除了淑侪有一点感情基础,后宫那些嫔妃他一点“白嫖”的兴趣都没有。

    也正因如此,内阁、各部堂每日里除了规劝皇帝当以国事为重,宜尽快返京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精力就是劝他好好回到后宫多多恩宠一下那群嫔妃。

    更可气的,还有人力劝他在江南广纳美人的。总体意思就是:皇爷您老人家在江南看中了哪家姑娘就干脆多纳几个入宫,反正您怎么浪也是浪,能浪出个一儿半女的也不算白浪。

    一开始,朱由校只是觉得好笑,可没想到这样的折子越来越多,他又觉得好烦。

    于是“年轻不懂事”的小朱皇帝就在奏折上批了几行字叫几个跳的最欢的御史赶紧闭嘴去研究正经事。

    不成想,他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这帮官员本就因为他小朱皇帝头铁,想找由头骂皇帝都犯难。这回可好,皇帝自己挑事,那咱们这群言官还不得好好施展施展本事……

    所以,朱由校这几日收到内阁奏陈的奏折不少,京中的大小言官呈上来劝皇帝“广布恩泽,更纳宜生女入宫”,更有甚者,说各地天灾不断,乃是上天给天子的警示,皇帝应该“兴乾刚之威,平上天灾异,使后宫诸妃嫔,各有宠于上……”

    总之,就是皇帝你要多选女子,多选好生养的女子生孩子。对后宫嫔妃,您也得多亲多近,不然您看老天爷都降下警示来提醒您这位亲儿子了。

    不过也有劝得有水平的,比如刘宗周说的就很委婉:“陛下开摊丁入亩之法,乃为天下苍生无复丁税之苦,然天子为兆民之师而不能及,命何曰天下之视?”

    看到没,大儒就是大儒,直接把劝皇帝生孩子的事情给串联到新政上去了。

    不过人老刘说的没错,看问题更是一针见血;原本的历史上,可不就是雍正继位后实行摊丁入亩,百姓不再需要上缴人头税,再加上土豆、地瓜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中华大地上的人口才真正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最终一举奠定了世界人口大国的地位。

    不是朱由校不想生,他是皇帝,孤身在外这件事根本就不是什么障碍,只要他想,他小朱皇帝什么样的女人得不到。

    可皇帝子嗣又岂是那么简单,且不论朱由校前面那几个夭折的孩子有没有阴谋在里面,就这等夭折率,他都怀疑老朱家这一支是不是有什么遗传大病。

    还有他心心念念的草原大计,别管为了优化遗传基因还是为了便于后人统治草原,朱由校都打算这第一个孩子,尤其是儿子都应该是淑侪这位黄金家族的嫡女所出才是最好。

    至于他当初答应文官集团不立淑侪为后,不立淑侪所出为太子的那点承诺嘛!

    嘿嘿!他朱由校一直信奉的就是只要不签字,那玩意就是废纸;就算签了字,老子撕了也不过是两张废纸的处事原则。

    可说到底,被催生的滋味总是不好受的,最后,为了叫官员们彻底闭嘴,也为了给草原各部找点乐子,朱由校给淑侪去了一道旨意,明确表示自己身为大明皇帝,无时无刻不在念叨着明蒙两国间的深厚“友谊”,既然大臣们都劝自己要广纳“宜生女”,那么朕觉得世家女子哪有草原上的姑娘更善生养的。所以朕给皇贵妃降旨,命她以大明皇贵妃和黄金家族嫡女的身份在草原发下凤旨来为朕挑选妃嫔入宫就是……三斤九两的大明之天启帝国